我國金融機構的雛形始于哪個朝代
我國的金融機構最早可以追溯到南朝時期,那時候中國最早出現了當鋪。當鋪起源很早,在南朝時已有寺院經營為衣物等動產作抵押的放款業務。唐朝當鋪成為質庫,唐玄宗時有些貴族官僚修建店鋪,開設邸店、質庫,從事商業和高利貸剝削,它與柜坊同在市場上占有重要地位。唐會昌5年,皇帝的一個文告中說:“朝到衣冠”,“貸承華胄”以及“清途”們都私置質庫樓店,與人爭利。
宋代當鋪稱長生庫,由于宋朝社會經濟日益發展,長生庫(質庫)亦隨之發達。富商大賈、官府、軍隊、寺院、大地主紛紛經營這種以物品作抵押的放款業務。
擴展資料:
金融機構通常提供以下一種或多種金融服務:
1、在市場上籌資從而獲得貨幣資金,將其改變并構建成不同種類的更易接受的金融資產,這類業務形成金融機構的負債和資產。這是金融機構的基本功能,行使這一功能的金融機構是最重要的金融機構類型。
2、代表客戶交易金融資產,提供金融交易的結算服務。
3、自營交易金融資產,滿足客戶對不同金融資產的需求。
4、幫助客戶創造金融資產,并把這些金融資產出售給其他市場參與者。
5、為客戶提供投資建議,保管金融資產,管理客戶的投資組合。
上述第一種服務涉及金融機構接受存款的功能;第二和第三種服務是金融機構的經紀和交易功能;第四種服務被稱為承銷功能,提供承銷的金融機構一般也提供經紀或交易服務;第五種服務則屬于咨詢和信托功能。
百度百科-當鋪
百度百科-金融機構
金融學就是貨幣銀行學嗎?
金融學只是經濟學學科下的一個學科而已。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學科分類與代碼國家標準GBT13745-2009(人文社科類)》,一級學科經濟學下設以下二級學科: 政治經濟學宏觀經濟學微觀經濟學比較經濟學經濟地理學發展經濟學。生產力經濟學經濟思想史經濟史世界經濟學國民經濟學管理經濟學 數量經濟學會計學審計學技術經濟學生態經濟學勞動經濟學。 城市經濟學資源經濟學環境經濟學可持續發展經濟學物流經濟學工業經濟學 農業經濟學交通運輸經濟學建筑經濟學商業經濟學價格學旅游經濟學。信息經濟學財政學金融學保險學國防經濟學經濟學其他學科。從理論上說,經濟學的范疇遠比金融學大得多。
說通俗點,經濟學偏于理論,長于思辨。金融學偏于應用 ,長于實踐。
:歷史起源
金融、金融學均為現代經濟產物。古代主要是農耕、農業經濟,主要是易貨和簡單的貨幣流通,根本不存在金融和金融學。如在中國,一些金融理論觀點散見在論述“財貨”問題的各種典籍中。它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最早形成于西方,叫“貨幣銀行學”。近代中國的金融學,是從西方介紹來的,有從古典經濟學直到現代經濟學的各派貨幣銀行學說。
20世紀50年代末期以后,“貨幣信用學”的名稱逐漸被廣泛采用。這時,開始注意對金融問題進行綜合分析,并結合中國實際提出了一些理論問題加以探討,如:人民幣的性質問題,貨幣流通規律問題,銀行的作用問題,財政收支、信貸收支和物資供求平衡問題等等。不過,總的說,在這期間,金融學沒有受到重視。
參考資料:
歷史中的金融學
1.金融學歷史中的著名學者及其定理
20世紀50年代,馮·紐曼和摩根斯坦(Von Neumann and Menstern)在公理化假設的基礎上建立了不確定條件下對理性人(rational actor)選擇進行分析的框架,即期望效用函數理論。阿羅和德布魯(Arrow and Debreu) 后來發展并完善了一般均衡理論,成為經濟學分析的基礎,從而建立了現代經濟學統一的分析范式。這個范式也成為現代金融學分析理性人決策的基礎。1952年馬克威茨(Markowitz)發表了著名的論文“portfolio selection”,建立了現代資產組合理論,標志著現代金融學的誕生。此后莫迪戈里安尼和米勒(Modigliani and Miller)建立了MM定理,開創了公司金融學,成為現代金融學的一個重要分支。20世紀60年代夏普和林特納等(Sharp and Lintner)建立并擴展了資本資產定價模型(CAPM)。20世紀70年代羅斯(Ross) 基于無套利原理建立了更具一般性的套利定價理論(APT)。20世紀70年代法馬(Fama)對有效市場假說(EMH) 進行了正式表述,布萊克、斯科爾斯和莫頓(Black-Scholes-Merton) 建立了期權定價模型(OPM) ,至此,現代金融學已經成為一門邏輯嚴密的具有統一分析框架的學科。
但是,20世紀80年代對金融市場的大量實證研究發現了許多現代金融學無法解釋的異象 (anomalies) ,為了解釋這些異象,一些金融學家將認知心理學的研究成果應用于對投資者的行為分析,至90年代這個領域涌現了大量高質量的理論和實證文獻,形成最具活力的行為金融學派。2001年克拉克獎得主馬修·拉賓(Matthew Rabin) 和2002年諾貝爾獎得主丹尼爾·卡尼曼(Daniel·Kahne- man) 和弗農·史密斯(Vernon·Smith) ,都是這個領域的代表人物,為這個領域的基礎理論做出了重要貢獻。將這些獎項授予這個領域的專家也說明了主流經濟學對這個蓬勃發展的領域的肯定,更促進了這個學科的進一步發展。國外將這一領域稱之為behavioral finance ,國內大多數的文獻和專著將其稱為“行為金融學”。
2.歷史上有哪些著名的金融事件16世紀的荷蘭郁金香泡沫是歷史上記錄最早的一次經濟泡沫,20世紀90年代中國長春也上演過君子蘭的瘋狂。
郁金香泡沫之后的英國南海股票事件,讓當過皇家鑄幣廠廠長的大科學家牛頓也血本無歸。華爾街上的金融泡沫更是多不勝數,20世紀初最有名的操盤手利文莫爾三起三落的經歷就是見證。
本質上泡沫都是資本的炒作。當社會上的流動資金超過實體經濟的需要,利率又不足以讓資金留在金融機構時,資金就會流入到某一領域尋找獲利機會,并且推高該領域中商品的價格,并形成極具誘惑力的獲利效應。
越來越多的資金被吸引進來,形成“滾雪球”的效應,當這個商品的價格高到后續資金無法支撐,或者社會對這個商品的價格預期發生逆轉的時候,泡沫就破滅了。就好比擊鼓傳花,沒有人接下最后一棒,這個游戲就結束了。
泡沫破滅的時候資金不斷撤出,加快了價格的下跌,本身又加速了泡沫的瓦解。泡沫實際上是資本自發的傳銷,都要靠發展下線生存,一旦沒有新鮮資金的注入,沒有更多的人參與,泡沫就維持不下去了。
3.金融業的發展歷史現代金融業是從11世紀之后慢慢發展起來的,起源是從一個叫“圣殿騎士團”的機構開始的。
中世紀時,歐洲基督教的地盤被 *** 教占領了。到了11世紀,教皇進行十字軍東征,很快就解放了基督教的圣地耶路撒冷,然后把它開放給歐洲各地的朝圣者來朝拜。圣殿騎士團就是為了保護這些朝圣者而建立的。
但是很快地,這些騎士團的人就發現了:保護朝圣者可以作為一門生意來做。因為朝圣的路途很遙遠,朝圣者帶很多財物不安全,需要一個異地托管財物的體系。但是,歐洲當時小國林立,壁壘重重,不可能由哪一個國家建立這樣一個跨國的異地財務托管體系,只有像圣殿騎士團這樣遍布歐洲的武裝軍事力量才能干這件事。
所以圣殿騎士團發現開展這樣的業務既方便,也特別賺錢:朝圣者可以在歐洲存錢,然后在耶路撒冷取用,跨國異地的匯兌就變得特別流行。很快地,這種業務就超出了保護朝圣者的范疇,在整個歐洲擴展開來。
在財務托管、貨幣匯兌的基礎上,騎士團發現原來金融業務才是最賺錢的業務,所以他們就拓展了業務:替英國國王保管他的王冠,替英國國王征收稅費,替英國和法國經營皇室的債務、債券,還替各國的貴族進行信托理財。
擁有了資金實力以后,當各國國王交戰需要用錢的時候,騎士團就會給他們貸款。所以圣殿騎士團的勢力就越來越大,到14世紀,這些匯款、存貸、理財、支付等標準的信用中介業務已經隨著圣殿騎士團的拓展在整個歐洲流行起來,不單單是國王貴族,很多的普通百姓也開始在圣殿騎士團這里做儲蓄理財業務。
所以說,歐洲在14世紀的時候,整個社會已經有比較強的金融意識,而圣殿騎士團所扮演的正是“銀行”的角色,而且扮演了一個歐洲金融啟蒙者的角色。
擴展資料:
14世紀之后,隨著英國、西班牙、法國幾個大國的興起,騎士團慢慢衰落下去。它衰落以后,歐洲還是有一個社會結構上的真空地帶,接著,其他的信用機構就發展起來,取代了它的地位。
一開始,意大利北部的銀行業興起,在地中海地區取代了圣殿騎士團的作用,為各國貴族和平民提供金融服務。到16世紀,西歐小國荷蘭的股票證券票據市場也開始崛起,成為歐洲的票據結算中心。17、18世紀之后,英國、法國的銀行業也慢慢開始發展,尤其是倫敦的債券交易所很快成為歐洲乃至全球的債券交易中心。
這一系列的金融業務,都延續了圣殿騎士團的金融遺產,在這個基礎上,歐洲就逐漸形成了以“銀行為中心”的、“分權制衡”下的信用體系,我把它稱為歐洲的“銀行貨幣信用體系”。這個體系,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歐美金融市場的雛形。
金融業_百度百科
4.概述中國金融市場的發展歷史概述中國金融市場的發展歷史: 中國金融業的起點可追溯到公元前 256 年以前周代出現的辦理 賒貸業務的機構,《周禮》稱之為“泉府”。
南齊時(479~502)出現了以 收取實物作抵押進行放款的機構“質庫”,即后來的當鋪,當時由寺院 經營,至唐代改由貴族壟斷,宋代時出現了民營質庫。明朝末期錢莊 (北方稱銀號)曾是金融業的主體,后來又陸續出現了票號、官銀錢 號等其他金融機構。
中國明朝時出現資本主義萌芽,但發展比較緩慢,其中出現的各 大商幫為中國金融市場的發展做出了貢獻。出現的著名的有徽、晉、陜、魯、閩、粵、寧波、洞庭、江右、龍游等十大商幫,其中以徽商 和晉商規模最大、實力最為雄厚,縱橫商界500 年,最后卻在清末民 國時期,被寧波幫后來居上、取而代之。
晉商在中國經濟發展史上的 地位:它綿延繁榮達500 年之久;商路蹤跡遍布全國和近鄰俄羅斯、日本、蒙古等國;從晉商中產生的金融機構票號,執晚清中國金融牛 耳百余年,號稱“匯通天下” 。十大商幫中最早崛起的就是山西、陜 西商人。
明洪武(1368-1398)初年為了供應北部邊防糧食供應而實施納 糧中鹽的開中法,山西商人憑借地理之便迅速崛起。明代山西商人主 要活動在黃河流域、各大鹽場及四川地區。
隨著清代國家的統一,版 圖的拓展,山西商人的活動范圍更加擴大,成為東北、蒙古、新疆的 主要商人力量,其活動范圍甚至遠至 *** ,山西商人還壟斷了對俄國 恰克圖的貿易,并從事東南、兩湖至西北的長途販運貿易。山西商人 除經營鹽業外,還經營茶、糧、棉、布、絲綢及高利貸等,晉商的典 當業及高利貸很有名,被稱為“西債”。
明清商人積累了巨額財富,據 說明代徽商的資產達到百萬兩,山西商人之富超過徽商,清代山西不 但“百十萬家資者,不一而足”,資產達到千萬兩的也不乏其人。道光 年間山西商人創造出經營匯兌業的票號,匯通天下,顯赫一時。
但票 號在晚清的晉商行業中幾乎是一枝獨秀。由于晚清金融倒帳風波不 斷、票號頑固守舊,加之辛亥革命中戰亂的影響,票號在辛亥革命后 不久徹底衰敗。
明中期至清中葉,徽州商幫稱雄華夏商界三百余載, 處于發展的黃金時代。當是時,黃山白岳間十室九商,巨商顯宦迭出, 自然美景、人文情態、商業經濟交相輝映,盛極一時。
接下來,清末 社會動蕩、朝廷政策變更、資本主義興起,然而徽商們由于自身原因 未能及時實施經營轉型,沒有搭乘中國近代資本主義發展的航船,無 可挽回地從巔峰摔到谷底,徽州隨之頓陷窘境。龍游商幫是指以浙江 衢州府龍游縣為中心的衢商集團,它萌發于南宋,興盛于明代中葉, 以經營珠寶業、販書業、紙張業著名。
明萬歷年間(1573—1602),它 于徽商、晉商以及江右商人在商場中角逐,稱雄一時,故有“遍地龍 游”之諺。它以一府一縣之地為基礎,聚集了大量資金,而成為中國 十大商幫之一,至清代逐漸為寧紹商幫所替代。
毫無疑問,中國的商幫不僅對中國經濟起到促進的作用,而在發 展過程中對中國金融市場的一種開發的能力,工具的使用的確促進中 國金融市場的發展。 由于長期的封建統治,現代銀行在中國出現較晚。
鴉片戰爭以后, 外國銀行開始進入中國,最早的是英國麗如銀行(1845)。隨后又相繼 設立了英國的麥加利銀行(即渣打銀行)和匯豐銀行、德國的德華銀 行、日本的橫濱正金銀行、法國的東方匯理銀行、俄國的華俄道勝銀 行等。
中國人自己創辦的第一家銀行是1897 年成立的中國通商銀行。 辛亥革命以后,特別是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以后,中國的銀行業開始 有較快的發展,銀行逐步成為金融業的主體,錢莊、票號等相應退居 次要地位,并逐步衰落。
中國銀行業的發展基本上是與民族資本主義 工商業的發展互為推進的。這表明了金融業與工商業之間的緊密聯 系,及其對國民經濟的重要影響。
中國在清朝的時候山西晉商雖然構 建起過覆蓋國內諸多省份金融體系,但這一金融體系的功能主要局限 在存取、承兌方面,沒有多少投資因素在內,還不能看作是金融市場 的出現。而辛亥革命后,中國銀行業與證券業的發展真正開啟了中國 金融市場發展的大門。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金融業始創于革命根據地。最早的金融機構是 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在廣東、湖南、江西、湖北等地的農村信用 合作社,以及1926 年12 月在湖南衡山柴山洲特區由農民協會創辦的 柴山洲特區第一農民銀行。
隨著革命戰爭的發展,各革命根據地紛紛 建立起農村信用合作社和銀行。1948 年12 月1 日,中國人民銀行在河 北石家莊市成立。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革命根據地和解放區的銀 行逐步并入中國人民銀行。 *** 沒收了 *** 的官僚資本銀行,并對 私營金融業進行了社會主義改造。
在此基礎上建立起高度集中統一的 國家銀行體系。同時, *** 在廣大農村地區,發動和組織農民建立了 大批集體性質的農村信用合作社,并使它們發揮了國家銀行在農村基 層機構的作用。
高度集中的“大一統”國家銀行體系與眾多的農村信用 合作社相結合是50~70 年代中國金融業的最顯著特點。 從 1979 年起,中國開始對金融業進行體制改革。
中國人民銀行 。
5.新中國金融發展歷史是怎樣的新中國的金融業始創于革命根據地。最早的金融機構是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在廣東、湖南、江西、湖北等地的農村信用合作社,以及1926年12月在湖南衡山柴山洲特區由農民協會創辦的柴山洲特區第一農民銀行。隨著革命戰爭的發展,各革命根據地紛紛建立起農村信用合作社和銀行。1948年12月1日,中國人民銀行在河北石家莊市成立。
新中國建立后,革命根據地和解放區的銀行逐步并入中國人民銀行。 *** 沒收了 *** 的官僚資本銀行,并對私營金融業進行了社會主義改造。在此基礎上建立起高度集中統一的國家銀行體系。同時, *** 在廣大農村地區,發動和組織農民建立了大批集體性質的農村信用合作社,并使它們發揮了國家銀行在農村基層機構的作用。高度集中的“大一統”國家銀行體系與眾多的農村信用合作社相結合是50~70年代中國金融業的最顯著特點。
從1979年起,中國開始對金融業進行體制改革。中國人民銀行擺脫了具體的工商信貸業務,開始行使中央銀行的職能;國家專業銀行逐一成立;保險公司重新成立并大力發展國內外業務;股份制綜合性銀行和地區性銀行開始建立;信托投資機構大量發展;租賃公司、財務公司、城市信用合作社、合作銀行、證券公司、證券交易所、資信評估公司、中外合資銀行、外資銀行等都得到一定程度的發展,形成一個以專業銀行為主體,中央銀行為核心,各種銀行和非銀行金融機構并存的現代金融體系。
金融業,指的是銀行與相關資金合作社,還有保險業,除了工業性的經濟行為外,其他的與經濟相關的都是金融業。
金融業是指經營金融商品的特殊行業,它包括銀行業、保險業、信托業、證券業和租賃業。
6.歷史上有哪些重大的金融危機金融危機是指金融資產、金融機構、金融市場的危機,具體表現為金融資產價格大幅下跌或金融機構倒閉或瀕臨倒閉或某個金融市場如股市或債市暴跌等。
系統性金融危機指的是那些波及整個金融體系乃至整個經濟體系的危機,比如1930年(庚午年)引發西方經濟大蕭條的金融危機,又比如2008年9月15日爆發并引發全球經濟危機的金融危機。
中文名
金融危機
外文名
Financial Crisis
領域
金融領域等
特點
貨幣幣值出現較大幅度的貶值1.美國金融危機2.香港金融保衛戰3.。1873年,德國和奧地利經濟繁榮,吸引資本留在國內,對外信貸突然中止,導致美國杰·庫克公司經營困難;1890年,倫敦巴林兄弟投資銀行對阿根廷債權發生支付危機,加之當年10月紐約發生金融危機,倫敦一系列企業倒閉,巴林銀行幾乎于當年11月份倒閉,只是在英格蘭銀行行長威廉·利德代爾牽頭組織的銀團擔保基金救助下方才得以幸免,但英國對南非、澳大利亞、美國和其他拉丁美洲國家的貸款因此事而銳減,致使上述國家和地區的經濟危機一直持續到1893年;1928年春,紐約股市開始繁榮,汲干了本可投向拉丁美洲的信貸源泉,導致上述國家和地區陷入經濟蕭條。中止發放海外信貸很可能加速海外經濟衰退,后者又會反過來對導致這一切的國家發生影響。20世紀 90年代,伴隨著國際游資的膨脹,國際貨幣、金融危機頻繁爆發,根據巴里·艾森格林和邁克爾·博多在2001年完成的一項研究,現2001年隨機挑出的一個國家爆發金融危機的概率都比1973年大1倍,國際貨幣、金融危機的傳染性也大大增強,往往爆發不久就如同傳染病一樣迅速從最早爆發危機的國家或地區蔓延到其他國家和地區。輿論界留下了許多描繪這一現象的詞匯:1994年墨西哥危機的“龍舌蘭酒效應”、“亞洲流感”、“俄羅斯病毒”等等不一而足,而對貨幣、金融危機傳染機制的研究也迅速興起。由于多種危機傳染機制需要在資本項目和金融市場開放條件下才能實現,在很大程度上,我國依靠資本項目的適度管制和金融服務市場低開放度而在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中幸免于難,但時至今日,隨著我國經濟金融形勢的變化,盡管我國資本項目仍未完全開放,危機傳染的風險已經大大上升,震撼國際金融市場的美國次貸危機給我們敲響了警鐘,表明國際金融危機傳染機制出現了新特點。4.亞洲金融危機
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
7.世界金融發展史五六百年前,由于受到交通工具和生產技術的限制,人類的金融貿易活動通常還無法突破國界。但這一狀況在此后不到一百年的時間內迅速得以改觀。
發生在15世紀末的地理大發現和18世紀的工業革命大大縮短了人們之間原有的時空距離。跨國性質的貿易交往、債權債務清算以及資本轉移等活動不僅演繹出了最初始形態的國際金融現象,而且從一開始就包涵著有關國際金融紛爭與協調的跌宕起伏。
此后,隨著人類社會分工網絡的擴展和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國際金融協作盡管長時間內都處在較低層次,但總體進程則不斷呈現出加速趨勢。特別是進入20世紀,人類社會在經歷了先后兩次世界大戰以及1929—1933年經濟大危機的沉重打擊之后,為了重建國際貨幣金融秩序以求生存和發展,不同 *** 國家之間展開了金融史上前所未有的大規模協調與合作。從1922年4月的熱那亞世界經濟與金融會議,到1936年10月的“三國黃金協定”,再到1944年7月的“布雷頓森林協定”以及其后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成立,都是典型的例證。
更為引人注目的是,自1973年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至今,國際貨幣金融秩序進入了“無制度”時代。美元等各主要國際性貨幣的匯率經常出現巨幅波動,便捷的電子化交易系統使得規模龐大的國際游資形同“幽靈”、在全球范圍內“四處游蕩”,不同國家金融市場之間的“傳染效應”越來越明顯,金融危機爆發的頻率和破壞性急劇攀升,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在金融領域的利益沖突日漸明顯……這些問題構成了現階段國際金融領域的鮮明特色,同時也決定著當前和今后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國際金融的協作必須在原有的基礎上不斷得到升級。
值得一提的是,90年代歐洲中央銀行和單一貨幣歐元的出現,象征著20世紀人類社會將國際金融協作推進到了一個嶄新的階段。
金融業的發展歷史
現代金融業是從11世紀之后慢慢發展起來的,起源是從一個叫“圣殿騎士團”的機構開始的。中世紀時,歐洲基督教的地盤被伊斯蘭教占領了。到了11世紀,教皇進行十字軍東征,很快就解放了基督教的圣地耶路撒冷,然后把它開放給歐洲各地的朝圣者來朝拜。圣殿騎士團就是為了保護這些朝圣者而建立的。
但是很快地,這些騎士團的人就發現了:保護朝圣者可以作為一門生意來做。因為朝圣的路途很遙遠,朝圣者帶很多財物不安全,需要一個異地托管財物的體系。但是,歐洲當時小國林立,壁壘重重,不可能由哪一個國家建立這樣一個跨國的異地財務托管體系,只有像圣殿騎士團這樣遍布歐洲的武裝軍事力量才能干這件事。
所以圣殿騎士團發現開展這樣的業務既方便,也特別賺錢:朝圣者可以在歐洲存錢,然后在耶路撒冷取用,跨國異地的匯兌就變得特別流行。很快地,這種業務就超出了保護朝圣者的范疇,在整個歐洲擴展開來。
在財務托管、貨幣匯兌的基礎上,騎士團發現原來金融業務才是最賺錢的業務,所以他們就拓展了業務:替英國國王保管他的王冠,替英國國王征收稅費,替英國和法國經營皇室的債務、債券,還替各國的貴族進行信托理財。
擁有了資金實力以后,當各國國王交戰需要用錢的時候,騎士團就會給他們貸款。所以圣殿騎士團的勢力就越來越大,到14世紀,這些匯款、存貸、理財、支付等標準的信用中介業務已經隨著圣殿騎士團的拓展在整個歐洲流行起來,不單單是國王貴族,很多的普通百姓也開始在圣殿騎士團這里做儲蓄理財業務。
所以說,歐洲在14世紀的時候,整個社會已經有比較強的金融意識,而圣殿騎士團所扮演的正是“銀行”的角色,而且扮演了一個歐洲金融啟蒙者的角色。
擴展資料:
14世紀之后,隨著英國、西班牙、法國幾個大國的興起,騎士團慢慢衰落下去。它衰落以后,歐洲還是有一個社會結構上的真空地帶,接著,其他的信用機構就發展起來,取代了它的地位。
一開始,意大利北部的銀行業興起,在地中海地區取代了圣殿騎士團的作用,為各國貴族和平民提供金融服務。到16世紀,西歐小國荷蘭的股票證券票據市場也開始崛起,成為歐洲的票據結算中心。17、18世紀之后,英國、法國的銀行業也慢慢開始發展,尤其是倫敦的債券交易所很快成為歐洲乃至全球的債券交易中心。
這一系列的金融業務,都延續了圣殿騎士團的金融遺產,在這個基礎上,歐洲就逐漸形成了以“銀行為中心”的、“分權制衡”下的信用體系,我把它稱為歐洲的“銀行貨幣信用體系”。這個體系,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歐美金融市場的雛形。
金融業_百度百科
歷史上分別爆發過幾次全球金融危機
歷史上分別爆發過幾次全球金融危機_次貸危機什么意思歷史上金融危機爆發時間是什么時候除去08年金融危機之外,歷史上還有沒有爆發過其它金融危機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關于歷史上分別爆發過幾次全球金融危機_次貸危機什么意思。希望可以幫助大家。
歷史上分別爆發過幾次全球金融危機
從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開始,至今一共發生了6次全球性的金融危機,具體如下:
1929年至1939年:大蕭條
隨著1929年10月美國華爾街股市崩盤,一場毀滅性的經濟大蕭條席卷了幾乎所有工業化國家,并在一些國家持續十年之久。大蕭條期間,美國最高失業率達到25%,德國、澳大利亞和加拿大的失業率一度接近30%。美國經濟在1933年陷入谷底,工業產出下降到衰退前的65%。
1973至1975年:石油危機引發的經濟危機
1973年10月,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為打擊以色列及其支持者,阿拉伯石油輸出國組織宣布對美國等國實行石油禁運,同時聯合其他產油國提高石油價格,從而導致石油危機爆發。這場危機在主要工業國引發了二戰以來最嚴重的經濟危機。美國的工業生產下降了14%,日本的工業生產下降超過20%。
20世紀80年代:拉丁美洲債務危機
自20世紀60代起,拉美國家大舉外債發展國內工業,外債總額在80年代初超過3000億美元。1982年,墨西哥宣布無力償還外債,觸發了震動全球的“債務危機”。債務問題嚴重阻礙了拉美地區的經濟發展,拉美國家1988年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只有1800美元,退回到70年代的水平。
20世紀90年代:日本泡沫經濟崩潰
1990年,日本的房地產和股票市場在持續數年的過度增長后,開始出現災難性下跌。由于資產全面縮水,日本在10年中經歷了漫長的通貨緊縮和經濟衰退。90年代中期,日本經濟增長停滯,進入“零增長階段”。
1997至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
在美國提高利率、美元增值的背景下,貨幣與美元掛鉤的亞洲國家出口不斷下降。1997年7月,隨著泰國宣布泰銖實行浮動匯率制,亞洲國家普遍出現貨幣貶值,爆發金融危機。此次危機中,印尼、泰國和韓國是遭受損失最為嚴重的國家。三國GDP在兩年內分別縮水83.4%、40%和34.2%。
2007年至2011年:美國次貸危機及全球金融危機
長期以來,美國金融機構盲目地向次級信用購房者發放抵押貸款。隨著利率上漲和房價下降,次貸違約率不斷上升,最終導致2007年夏季次貸危機的爆發。這場危機導致過度投資次貸金融衍生品的公司和機構紛紛倒閉,并在全球范圍引發了嚴重的信貸緊縮。
美國次貸危機最終引發了波及全球的金融危機。2008年9月,雷曼兄弟破產和美林公司被收購標志著金融危機的全面爆發。隨著虛擬經濟的災難向實體經濟擴散,世界各國經濟增速放緩,失業率激增,一些國家開始出現嚴重的經濟衰退。
次貸危機什么意思
次貸危機是指由美國次級房屋信貸行業違約劇增、信用緊縮問題,于2007年夏季開始/引發的國際金融市場上的震蕩、恐慌和危機。
次貸危機從2007年8月全面爆發以來,對國際金融秩序造成了極大的沖擊和破壞,使金融市場產生了強烈的信貸緊縮效應,國際金融體系長期積累的系統性金融風險得以暴露。
金融工具過度創新、信用評級機構利益扭曲、貨幣政策監管放松是導致美國次貸危機的主要原因。美國政府采取的大幅注資、連續降息和直接干預等應對措施雖已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未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金融危機來臨如何避險
1拋售手中的有價證券和固定資產:剛才已經說了,當金融危機發生的時候,股市會大跌,所以,不論盈虧我們都要先賣掉手中的股票,以免資產大幅縮水,同時,如果你手中有房產、廠房等固定資產的,也可以趁早賣出,因為當金融危機來臨的時候,許多實體經濟將會遭受重創,倒閉潮來襲,許多老板為了生存會把固定資產拋售掉,一時間大量房產涌入市場,固定資產價格將會大幅縮水。
2購買黃金、美元避險保值增值:當經濟危機發生的時候,黃金應該說是最安全的資產了,黃金避險的屬性將會得到充分體現,另外,美元作為強勢貨幣,也將成為大多數國家和投資者避險的工具,由于在經濟危機來臨的時候,物價會大漲,貨幣貶值非常嚴重,所以,可以將現金變成黃金或美元來保值增值!
3儲存大量生活資料:“民以食為天”,當經濟危機來臨的時候,股市會大跌、房價會大跌,而與生存相關的生活用品的價格將會大幅上漲,人類的需要又將回到最原始、也是最基本的需要--生存需要,所以,除了要購買一些黃金、美元之外,還要儲備大量的糧食、衣物以及各種日用品等。先買到就是賺到了,以后再買不僅價格高得離譜,而且還不一定買得到,這也是盡量避免損失的方法!
歷史上分別爆發過幾次全球金融危機相關文章:
★歷史波動是什么來的
★人民幣的歷史了解多少
★小白理財知識百科
★國家公祭日精彩演講心得
★巴菲特股票估值法大全
★國家公祭日主題心得體會
★2035年中國要實現什么
★投資炒作三大雷區
★國家公祭日班級演講
★2021建黨100周年主題心得與感悟五篇
歷史上金融危機發生幾次?
9次。歷史上金融危機有:
1637年荷蘭郁金香危機、1720年英國南海泡沫事件、1837年美國金融恐慌、1907年美國銀行業危機、1929年美國股市大崩盤、1987年席卷全球股市的黑色星期一、1995-1995年墨西哥金融危機、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2007-2009年美國次貸危機。
擴展資料:
引起金融危機的因素:
1、國際金融市場上游資的沖擊。在全球范圍內大約有7萬億美元的流動國際資本。國際炒家一旦發現在哪個國家或地區有利可圖,馬上會通過炒作沖擊該國或地區的貨幣,以在短期內獲取暴利。
2、亞洲一些國家的外匯政策不當。它們為了吸引外資,一方面保持固定匯率,一方面又擴大金融自由化,給國際炒家提供了可乘之機。如泰國就在本國金融體系沒有理順之前,于1992年取消了對資本市場的管制,使短期資金的流動暢通無阻,為外國炒家炒作泰銖提供了條件。
3、為了維持固定匯率制,這些國家長期動用外匯儲備來彌補逆差,導致外債的增加。這些國家的外債結構不合理。在中期、短期債務較多的情況下,一旦外資流出超過外資流入,而本國的外匯儲備又不足以彌補其不足,這個國家的貨幣貶值便是不可避免的了。
中國經濟網-世界經濟歷史上最著名的九次金融危機
百度百科-金融危機 (金融學術語)
歷史上的金融
1.歷史上經濟危機爆發的原因及經濟背景分析
經濟危機(Economic Crisis)指的是一個或多個國民經濟或整個世界經濟在一段比較長的時間內不斷收縮(負的經濟增長率).經濟危機是資本主義經濟發展過程中周期爆發的生產相對過剩的危機,也是經濟周期中的決定性階段.自1825年英國第一次爆發普遍的經濟危機以來,資本主義經濟從未擺脫過經濟危機的沖擊.經濟危機是資本主義體制的必然結果.由于資本主義的特性,其爆發也是存在一定的規律. 經濟危機是指經濟系統沒有產生足夠的消費價值.也就是生產能力過剩的危機.有的學者把經濟危機分為被動型危機與主動型危機兩種類型.所謂被動型經濟危機是指該國宏觀經濟管理當局在沒有準備的情況下出現經濟的嚴重衰退或大幅度的貨幣貶值從而引發金融危機進而演化為經濟危機的情況.如果危機的性質屬于這種被動型的,很難認為這種貨幣在危機之后還會回升,危機過程實際上是對該國貨幣價值重新尋求和確認的過程.主動型危機是指宏觀經濟管理當局為了達到某種目的采取的政策行為的結果.危機的產生完全在管理當局的預料之中,危機或經濟衰退可以視作為改革的機會成本. 經濟危機可能是: 1、經濟政策錯誤 2、原材料緊張,尤其是原油危機 3、自然災害 4、全球化的后果 5、金融政策錯誤 經濟危機的后果可能是: 1、社會動亂 2、國民經濟調節和經濟恢復 3、政變 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根本原因在于資本主義制度本身,在于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生產的社會性與資本主義私人占有形式之間的矛盾.經濟危機的可能性,早在簡單商品生產中就已經存在,這是同貨幣作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相聯系的.但是,只有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占統治地位以后,危機的可能性才變成了現實性.隨著簡單商品經濟的矛盾──私人勞動與社會勞動之間的矛盾發展成為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就使經濟危機的發生成為不可避免的了. 在資本主義社會里,隨著社會分工的廣泛發展,商品生產占統治地位,每個資本主義企業都成為社會化大生產這個復雜體系中的一個環節.它在客觀上是服務于整個社會,滿足社會需要、應受社會調節的.但是,由于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統治,生產完全從屬于資本家的利益,生產成果都被他們所占有.而資本家生產的唯一目的,就是生產并占有剩余價值,他們“生產的擴大或縮小,不是取決于生產和社會需要即社會地發展了的人的需要之間的關系,而是取決于無酬勞動的占有以及這個無酬勞動和物化勞動之比,或者按照資本主義的說法,取決于利潤以及這個利潤和所使用的資本之比,即一定水平的利潤率.因此,當生產的擴大程度在另一個前提下還遠為不足的時候,對資本主義生產的限制已經出現了.資本主義生產不是在需要的滿足要求停頓時停頓,而是在利潤的生產和實現要求停頓時停頓”(《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288頁). 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的重要表現之一,就是單個企業生產的有組織性同整個生產的無 *** 狀態之間的矛盾.資本主義單個企業的生產,在資本家或其代理人的統一指揮下,是有組織、有計劃的;而整個社會生產卻基本上陷于無 *** 狀態.社會再生產過程中比例關系的失調,特別是生產與需要之間的比例關系的失調,是資本主義私有制所造成的必然結果.私有制把社會生產割裂開來,資本家們各行其是.各生產部門比例的不協調,是資本主義生產運動中的經常現象,而按比例的發展,則是資本主義生產運動中的個別情況.嚴重比例失調是引起經濟危機的重要原因之一. 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的另一個重要表現,就是資本主義生產能力的巨大增長同勞動群眾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對縮小之間的矛盾,即生產與市場需求之間的矛盾或生產與消費之間的矛盾.在追逐高額利潤的驅使下,所有資本家都拼命發展生產,加強對工人的剝削,結果是勞動者有支付能力的需求落后于整個社會生產的增長,商品賣不出去,造成生產的相對過剩.這是引起經濟危機的最根本的原因. 生產與消費的矛盾以及生產的無 *** 狀態,作為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的具體表現是彼此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正是它們的結合,才不可避免地使資本主義社會再生產周期地遭到破壞,引起生產過剩的經濟危機. 注:資本主義市場需求不足性經濟危機以及封建主義土地產出不足性經濟危機,從根本上都是私有制持續作用的結果.封建社會土地產出充足的情況下(更確切的說是有充足的土地用于耕作或者放牧)以及資本主義社會市場需求旺盛的情況下,私有制的生產資源所有者(封建社會為地主、資本社會為工商企業主及銀行家)會傾向于擴大生產,這是私有制社會價值觀決定的.當土地產出最大化也不能滿足日益增長的需求時封建社會就會產生經濟危機;當市場需求最大化也不能滿足資本主義擴大化的生產能力時資本社會就會產生經濟危機.另外,天災人禍會加速經濟危機爆發,儲蓄則能延緩經濟危機爆發. 世界歷史上的六次經濟危機 1637年郁金香狂熱 在17世紀的荷蘭,郁金香是一種十分危險的東西.1637年的早些時候,當郁金香依舊在地里生長的時候,價格已經上漲了幾百甚至幾千倍.一棵郁金香可能是二十個熟練工人一個月的收入總和.現在大家都承認,這是現代金融史上有史以來的第一次投機泡沫.而該事件也。
2.誰能列舉一些歷史上的金融大事件啊六次金融危機,給世界造成了深遠的影響,次貸危機的肆虐,雷曼兄弟的倒掉,是不是預示著第七次危機再次襲來? 1637年郁金香狂熱 在17世紀的荷蘭,郁金香是一種十分危險的東西。
1637年的早些時候,當郁金香依舊在地里生長的時候,價格已經上漲了幾百甚至幾千倍。一棵郁金香可能是二十個熟練工人一個月的收入總和。
現在大家都承認,這是現代金融史上有史以來的第一次投機泡沫。而該事件也引起了人們的爭議——在一個市場已經明顯失靈的交換體系下, *** 到底應該承擔起怎樣的角色? 1720年南海泡沫 1720年倒閉的南海公司給整個倫敦金融業都帶來了巨大的陰影。
17世紀,英國經濟興盛。然而人們的資金閑置、儲蓄膨脹,當時股票的發行量極少,擁有股票還是一種特權。
為此南海公司覓得賺取暴利的商機,即與 *** 交易以換取經營特權,因為公眾對股價看好,促進當時債券向股票的轉換,進而反作用于股價的上升。 1720年,為了 *** 股票發行,南海公司接受投資者分期付款購買新股的方式。
投資十分踴躍,股票供不應求導致了價格狂飚到1000英鎊以上。公司的真實業績嚴重與人們預期背離。
后來因為國會通過了《反金融詐騙和投機法》,內幕人士與 *** 官員大舉拋售,南海公司股價一落千丈,南海泡沫破滅。 1837年恐慌 1837年,美國的經濟恐慌引起了銀行業的收縮,由于缺乏足夠的貴金屬,銀行無力兌付發行的貨幣,不得不一再推遲。
這場恐慌帶來的經濟蕭條一直持續到1843年。 恐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貴金屬由聯邦 *** 向州銀行的轉移,分散了儲備,妨礙了集中管理;英國銀行方面的壓力;儲備分散所導致的穩定美國經濟機制的缺失等等。
1907年銀行危機 1907年10月,美國銀行危機爆發,紐約一半左右的銀行貸款都被高利息回報的信托投資公司作為抵押投在高風險的股市和債券上,整個金融市場陷入極度投機狀態。 首先是新聞輿論導向開始大量出現宣傳新金融理念的文章。
當時有一篇保羅的文章,題目是“我們銀行系統的缺點和需要”,從此保羅成為美國倡導中央銀行制度的首席吹鼓手。 此后不久,雅各布·希夫在紐約商會宣稱:“除非我們擁有一個足以控制信用資源的中央銀行,否則我們將經歷一場前所未有而且影響深遠的金融危機。”
1929年大崩潰 華爾街有史以來形勢最為嚴峻的時刻。 1987年黑色星期一 1987年,因為不斷惡化的經濟預期和中東局勢的不斷緊張,造就了華爾街的大崩潰。
這便是“黑色星期一”。標準普爾指數下跌了20%,無數的人陷入了痛苦。
3.歷史上有哪些著名的金融事件16世紀的荷蘭郁金香泡沫是歷史上記錄最早的一次經濟泡沫,20世紀90年代中國長春也上演過君子蘭的瘋狂。
郁金香泡沫之后的英國南海股票事件,讓當過皇家鑄幣廠廠長的大科學家牛頓也血本無歸。華爾街上的金融泡沫更是多不勝數,20世紀初最有名的操盤手利文莫爾三起三落的經歷就是見證。
本質上泡沫都是資本的炒作。當社會上的流動資金超過實體經濟的需要,利率又不足以讓資金留在金融機構時,資金就會流入到某一領域尋找獲利機會,并且推高該領域中商品的價格,并形成極具誘惑力的獲利效應。
越來越多的資金被吸引進來,形成“滾雪球”的效應,當這個商品的價格高到后續資金無法支撐,或者社會對這個商品的價格預期發生逆轉的時候,泡沫就破滅了。就好比擊鼓傳花,沒有人接下最后一棒,這個游戲就結束了。
泡沫破滅的時候資金不斷撤出,加快了價格的下跌,本身又加速了泡沫的瓦解。泡沫實際上是資本自發的傳銷,都要靠發展下線生存,一旦沒有新鮮資金的注入,沒有更多的人參與,泡沫就維持不下去了。
4.史上歷次金融危機分別是1、美國金融危機 從美國次貸危機引起的華爾街風暴,已經演變為全球性的金融危機。
這個過程發展之快,數量之大,影響之巨,可以說是人們始料不及的。 大體上說,可以劃成三個階段:一是債務危機,借了住房貸款人,不能按時還本付息引起的問題。
第二個階段是流動性的危機。 這些金融機構由于債務危機導致的一些有關金融機構不能夠及時有一個足夠的流動性對付債權人變現的要求。
第三個階段,信用危機。就是說,人們對建立在信用基礎上的金融活動產生懷疑,造成這樣的危機。
2、香港金融保衛戰 1997年香港回歸伊始,亞洲金融危機爆發。7月中旬至1998年8月,國際金融炒家三度狙擊港元,在匯市、股市和期指市場同時采取行動。
他們利用金融期貨手段,用3個月或6個月的港元期貨合約買入港元,然后迅速拋空,致使港幣利率急升,恒生指數暴跌,從中獲取暴利。 3、國際金融危機 外部因素引起金融危機、金融危機國際傳染并非近年方才出現的現象。
1873年,德國和奧地利經濟繁榮,吸引資本留在國內,對外信貸突然中止,導致美國杰·庫克公司經營困難。 1890年,倫敦巴林兄弟投資銀行對阿根廷債權發生支付危機,加之當年10月紐約發生金融危機,倫敦一系列企業倒閉,巴林銀行幾乎于當年11月份倒閉,只是在英格蘭銀行行長威廉·利德代爾牽頭組織的銀團擔保基金救助下方才得以幸免。
英國對南非、澳大利亞、美國和其他拉丁美洲國家的貸款因此事而銳減,致使上述國家和地區的經濟危機一直持續到1893年。 4、亞洲金融危機 1997年6月,一場金融危機在亞洲爆發,這場危機的發展過程十分復雜。
到1998年年底,大體上可以分為三個階段:1997年6月至12月;1998年1月至1998年7月;1998年7月到年底。 1997年金融危機的爆發,有多方面的原因,我國學者一般認為可以分為直接觸發因素、內在基礎因素和世界經濟因素等幾個方面。
5、環球金融危機 2007-2008環球金融危機 又稱金融海嘯、信用危機及華爾街海嘯等,是一場在2007年8月9日開始浮現的金融危機。自次級房屋信貸危機爆發后,投資者開始對按揭證券的價值失去信心,引發流動性危機。
即使多國中央銀行多次向金融市場注入巨額資金,也無法阻止這場金融危機的爆發。直到2008年,這場金融危機開始失控,并導致多間相當大型的金融機構倒閉或被 *** 接管。
百度百科 金融危機。
5.求歷史上經典的金融戰爭美國打垮前蘇聯的金融戰。
第一是龐大軍費開支,包括著名的星球大戰。 第二是千方百計壓低國際石油價格,讓蘇聯承受不起。
因為蘇聯產生一桶石油的成本遠遠高于其他地區。當時美國中央情報局測算了一下,只要石油價格每桶下降一美元,前蘇聯就將損失10億美元,而當時前蘇聯的外匯儲備是非常之低的,這一點救命錢對他來講至關重要,所以說這是美國人瞄準它的第二個辦法。
第三個辦法就是不擇手段的促使整個西方向前蘇聯進行資金、技術和投資的封鎖,使它獲得不了血液。 第四就是支持波蘭的團結工會,為它提供財政支持和技術手段,更重要的是讓團結工會給波蘭 *** 搗亂,讓波蘭的經濟陷入困境之后,因為拿不到錢,必須從西方借錢,是這么混亂的國家,沒有擔保,誰肯借給你錢?只有蘇聯老大哥給他做擔保。
蘇聯為波蘭做擔保。 最后就是支持阿富汗抗擊蘇聯的入侵。
美國支持它是非常低廉的成本獲得一次勝利。美國當時中情局局長非常得意告訴大家,我們僅僅花費了40億美元,就讓這一個邪惡的帝國遭到了慘敗。
兩年之后它就垮臺了,真正慘的,一個直接的數字,蘇聯在阿富汗戰爭花費400億美元。 80年代對日本的金融戰 85年廣場協議之后,日本開始的漫長的上升升騰又向下跌落的過程,通過炒作導致日元猛烈升值,使日本經濟嚴重泡沫化,然后推出日元期貨進行打壓,最后重創日本經濟,至今也未恢復元氣,日本獲得是整整丟失的十年,或者稱之為頻頻天皇戰敗,這是日本第二次敗于美國,而美國整整十年的繁榮,和日本恰恰像一個翹翹板,把日本打殘的時候,就是日本的衰落正是美國翹起來的時候。
美國就是這樣又一次確立其全世界金融經濟的主導。 東南亞金融危機 自1997年7月起,爆發了一場始于泰國、后迅速擴散到整個東南業井波及世界的東南亞金融危機,使許多東南亞國家和地區的匯市、股市輪番暴跌,金融系統乃至整個社會經濟受到嚴重創傷,1997年7月至1998年1月僅半年時間,東南亞絕大多數國家和地區的貨幣貶值幅度高達30%~50%,最高的印尼盾貶值達70%以上。
同期。這些國家和地區的股市跌幅達30%~60%。
據估算、在這次金融危機中,僅匯市、股市下跌給東南亞同家和地區造成的經濟損失就達1000億美元以上。受匯市、股市暴跌影響。
這些國家和地區出現了嚴重的經濟衰退。 這場危機首先是從泰銖貶值開始的,1997年7月2日.泰國被迫宣布泰銖與美元脫鉤。
實行浮動匯率制度。當日泰銖匯率狂跌20%。
和泰國具有相同經濟問題的菲律賓、印度尼西亞和馬來西亞等國迅速受到泰銖貶值的巨大沖擊。7月11日,菲律賓宣布允許比索在更大范圍內與美元兌換,當日比索貶值11.5%。
同一天,馬來西亞則通過提高銀行利率阻止林吉特進一步貶值。印度尼西亞被迫放棄本國貨幣與美元的比價,印尼盾7月2日至14日貶值了14%。
繼泰國等東盟國家金融風波之后,臺灣的臺市貶值,股市下跌,掀起金融危機第二波,10月17日,臺市貶值0.98元,達到1美元兌換29.5元臺幣,創下近十年來的新低,相應地當天臺灣股市下跌165.55點,10月20日。臺幣貶至30.45元兌1美元。
臺灣股市再跌301.67點。臺灣貨幣貶值和股市大跌,不僅使東南亞金融危機進一步加劇,而且引發了包括美國股市在內的大幅下挫。
10月27日,美國道·瓊斯指數暴趴554.26點,迫使紐約交易所9年來首次使用暫停交易制度,10月28日,日本、新加坡、韓國、馬來西亞和泰國股市分別跌4.4%、7.6%、6.6%、6.7%和6.3%。特別是香港股市受外部沖擊,香港恒生指數10月21 H和27日分別跌765.33點和1200點,10月28日再跌1400點,這三大香港股市累計跌幅超過了25%。
11月下旬,韓國匯市、股市輪番下跌,形成金融危機第三波。11月,韓元匯價持續下挫,其中11月20日開市半小時就狂跌10%,創下了1139韓元兌1美元的新低;至11月底,韓元兌美元的匯價下跌了30%,韓國股市跌幅也超過20%。
與此同時,日本金融危機也進一步加深,11月日本先后有數家銀行和證券公司破產或倒閉,日元兌美元也跌破1美元兌換130日元大關,較年初貶值17.03%。 從1998年1月開始、東南亞金融危機的重心又轉到印度尼西亞、形成金融危機第四波。
l月8日,印尼盾對美元的匯價暴跌26%。l月12日,在印度尼西亞從事巨額投資業務的香港百富勤投資公司宣告清盤。
同日,香港恒生指數暴跌773.58點,新加坡、臺灣、日本股中分別跌102.88點、362點和330.66點。直到2月初,東南業金融危機惡化的勢頭才初步被遏制。
PS:外因---國際投機者金融大鱷索羅斯的投機行為分析 1997年3月3日.泰國中央銀行宣布國內9家財務公司和1家住房貸款公司存在資產質量不高以及流動資金不足問題。索羅斯及其手下認為,這是對泰國金融體系可能出現的更深層次問題的暗示,便先發制人,下令拋售泰國銀行和財務公司的股票,儲戶在泰國所有財務及證券公司大量提款。
此時,以索羅斯為首的手待大量東南亞貨幣的西方沖擊基金聯合一致大舉拋售泰銖,在眾多西方“好漢”的圍攻之下,泰銖一時難以抵擋,不斷下滑,5月份最低躍至1 美元兌26.70銖。泰國中央銀行傾全國之力,于5月中下旬。
6.歷史上有哪些重大的金融危機金融危機是指金融資產、金融機構、金融市場的危機,具體表現為金融資產價格大幅下跌或金融機構倒閉或瀕臨倒閉或某個金融市場如股市或債市暴跌等。
系統性金融危機指的是那些波及整個金融體系乃至整個經濟體系的危機,比如1930年(庚午年)引發西方經濟大蕭條的金融危機,又比如2008年9月15日爆發并引發全球經濟危機的金融危機。
中文名
金融危機
外文名
Financial Crisis
領域
金融領域等
特點
貨幣幣值出現較大幅度的貶值1.美國金融危機2.香港金融保衛戰3.。1873年,德國和奧地利經濟繁榮,吸引資本留在國內,對外信貸突然中止,導致美國杰·庫克公司經營困難;1890年,倫敦巴林兄弟投資銀行對阿根廷債權發生支付危機,加之當年10月紐約發生金融危機,倫敦一系列企業倒閉,巴林銀行幾乎于當年11月份倒閉,只是在英格蘭銀行行長威廉·利德代爾牽頭組織的銀團擔保基金救助下方才得以幸免,但英國對南非、澳大利亞、美國和其他拉丁美洲國家的貸款因此事而銳減,致使上述國家和地區的經濟危機一直持續到1893年;1928年春,紐約股市開始繁榮,汲干了本可投向拉丁美洲的信貸源泉,導致上述國家和地區陷入經濟蕭條。中止發放海外信貸很可能加速海外經濟衰退,后者又會反過來對導致這一切的國家發生影響。20世紀 90年代,伴隨著國際游資的膨脹,國際貨幣、金融危機頻繁爆發,根據巴里·艾森格林和邁克爾·博多在2001年完成的一項研究,現2001年隨機挑出的一個國家爆發金融危機的概率都比1973年大1倍,國際貨幣、金融危機的傳染性也大大增強,往往爆發不久就如同傳染病一樣迅速從最早爆發危機的國家或地區蔓延到其他國家和地區。輿論界留下了許多描繪這一現象的詞匯:1994年墨西哥危機的“龍舌蘭酒效應”、“亞洲流感”、“俄羅斯病毒”等等不一而足,而對貨幣、金融危機傳染機制的研究也迅速興起。由于多種危機傳染機制需要在資本項目和金融市場開放條件下才能實現,在很大程度上,我國依靠資本項目的適度管制和金融服務市場低開放度而在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中幸免于難,但時至今日,隨著我國經濟金融形勢的變化,盡管我國資本項目仍未完全開放,危機傳染的風險已經大大上升,震撼國際金融市場的美國次貸危機給我們敲響了警鐘,表明國際金融危機傳染機制出現了新特點。4.亞洲金融危機
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
房車源頭廠家 江經理 優惠熱線:15391696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