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風知識小問答(臺風小常識)
1.臺風小常識
臺風傷害的預防要點
1、臺風傷害嚴重,千萬不要忽視。不重視臺風危害的人群傷害的發生率是重視人群的17倍。
2、臺風傷害的預防重點時間是臺風登陸前1~6小時,尤其是登陸前3~4小時,而不是登陸時。因此一切準備工作要在臺風登陸前12小時完成,臺風登陸前 1~6小時應避免外出,盡量留在屋內。不在屋內的人群發生傷害的危險是留在屋內人群的4倍。
3、臺風傷害的預防重點是男性和老年人,尤其是70歲以上的老年人。
4、臺風傷害和致死的主要原因是房屋倒塌、硬物擊傷和跌倒,因此,危房人群一定及時要撤離。
5、臺風來臨12小時前要加固門窗,不要到臨時再去關門窗或者修房屋。
臺風藍色預警信號 含義:24小時內可能受熱帶氣旋影響,平均風力可達6級以上,或陣風7級以上;或者已經受熱帶氣旋影響, 平均風力為6~7級,或陣風7~8級并可能持續。
臺風**預警信號 含義:24小時內可能受熱帶氣旋影響,平均風力可達8級 以上,或陣風9級以上;或者已經受熱帶氣旋影響, 平均風力為8~9級,或陣風9~10級并可能持續。
臺風橙色預警信號 含義:12小時內可能受熱帶氣旋影響,平均風力可達10級以上,或陣風11級以上;或者已經受熱帶氣旋影響, 平均風力為10~11級,或陣風11~12級并可能持續。
臺風紅色預警信號 含義:6小時內可能或者已經受熱帶氣旋影響,平均風力可達12級以上,或者已達12級以上并可能持續。
臺風是可以預防的,在科學技術高速發展的今天,用現代化設備以已經可以精確地預測出臺風的具體移動方向、登陸地點以及時間。只要采取有效的防御措施,提高科學探測預警水平,全力做好防、抗、救工作,趨利避害,使受災程度降至最低。 在臺風來臨前要注意收看各級氣象臺站發布的臺風災害性天氣預警信息,為確保廣大中小學生的生命安全,提前做好相應的準備工作,盡量減少外出,遠離低洼地區以及海邊等危險地區及樹木、廣告牌等危險設施或物品;將地處在危險地區的學校及學生、居民提前轉移至安全的地區。
2.臺風小常識
臺風來了,如何預防?
1、警惕臺風動向,注意收聽、收看媒體報道或通過氣象咨詢電話、氣象網站等了解臺風的最新情況。
2、臺風來的時候應該關緊門窗防雨,搬移窗臺或陽臺上的花盆以防砸落等。
3、臺風光臨的時候,容易發生一些大型廣告牌掉落、樹木被刮倒、電線桿倒地的事情,臺風來時最好盡量避免外出。
4、不得已需外出作業的人員在避風避雨時要選擇安全地帶,小心“飛”來橫禍。在野外主要小心公路塌方、樹倒枝折等危險。
5、臺風天氣會令到路面出現積水、地滑,這些都會影響開車或者汽車,引發意外事故。所以司機開車一定要放慢速度,騎車的朋友在惡劣天氣下最好選擇步行、乘坐公交車。
6、如果大家發現高壓線鐵塔傾倒、電線低垂或斷折,千萬不要接近,更不要用手去觸摸,因為這極易引發觸電事故。
預防臺風:
1. 氣象臺發出臺風警報后,不要到臺風經過的地區旅游或到海灘游泳,更不要駕船出海;外出的人應盡快回家。
2. 住在大廈里的居民,應關好窗戶,收掉陽臺上的東西(花盆、曬衣架等);加固室外易被吹動的物體。
3. 市民應留意媒體播放、刊載的臺風消息,并采取預防措施。
4. 清理排水管道、保持排水暢通。
5. 船只應及時駛入避風港。
6. 臺風襲來時,切勿靠近窗戶.以免被強風吹破的窗玻璃片弄傷。
3.關于臺風的小問題
臺風形成的條件主要有兩個:一是比較高的海洋溫度;二是充沛的水汽。
在溫度高的海域內,正好碰上了大氣里發生一些擾動,大量空氣開始往上升,使地面氣壓降低,這時上升海域的外圍空氣就源源不絕地流入上升區,又因地球轉動的關系,使流入的空氣像車輪那樣旋轉起來。當上升空氣膨脹變冷,其中的水汽冷卻凝成水滴時,要放出熱量,這又助長了低層空氣不斷上升,使地面氣壓下降得更低,空氣旋轉得更加猛烈,這就形成了臺風。
只有在熱帶的海洋上才是臺風生成的地方。那里海面上氣溫非常高,使低層空氣可以充分接受來自海面的水源。
那里又是地球上水汽最豐富的地方,而這些水汽是臺風形成發展的主要原動力。沒有這個原動力,臺風即使已經形成,也會消散。
其次,那里離開赤道有一定距離,地球自轉所產生的偏轉力有一定的作用,有利于臺風發展氣旋式環流和氣流輻合的加強。第三,是熱帶海面情況比中緯度處單純,因此,同一海域上方的空氣,往往能保持較長時間的定常條件,使臺風有充分的時間積蓄能量,醞釀出臺風。
在這些條件配合下,只要有合適的觸發機制,例如,高空出現輻散氣流或南北兩半球的信風在赤道稍北地方相遇等,臺風就會在某些熱帶海域形成并增強。根據統計,在熱帶海洋,臺風常常產生在洋面溫度超過26-27℃以上的地區。
產生臺風的海洋,主要是菲律賓以東的海洋、我國南海、西印度群島以及澳洲東海岸等。這些地方海水溫度比較高,也是南北兩半球信風相遇之處。
4.求問臺風的有關知識
臺風(英語:Typhoon)是赤道以北,日界線以西,亞洲太平洋國家或地區對熱帶氣旋的一個分級。在氣象學上,按世界氣象組織定義,熱帶氣旋中心持續風速達到12級(即64節或以上、每秒32.7米或以上,又或者每小時118公里或以上)稱為颶風(Hurricane)或其他在地近義字。西北太平洋地區采用之近義字乃臺風。世界氣象組織及日本氣象廳均以此為熱帶氣旋的最高級別,但部分氣象部門會按需要而設立更高級別,如中國中央氣象臺及香港天文臺之強臺風、超強臺風,臺灣中央氣象局之強烈臺風,以及美國聯合臺風警報中心的超級臺風。
廣義上而言,“臺風”這個詞并非一種熱帶氣旋強度。在臺灣、日本等地,將中心持續風速每秒17.2米或以上的熱帶氣旋(包括世界氣象組織定義中的熱帶風暴、強熱帶風暴和臺風)均稱臺風。在非正式場合,“臺風”甚至直接泛指熱帶氣旋本身。當西北太平洋的熱帶氣旋達到熱帶風暴的強度,區域專責氣象中心(RSMC)日本氣象廳會對其編號及命名,名稱由世界氣象組織臺風委員會的14個國家和地區提供。
5.求臺風知識,急
臺風,是發生在西北太平洋和南海一帶熱帶海洋上的猛烈風暴。
你一定看到過江河中不時有渦旋出現吧,實際上,臺風就是在大氣中繞著自己的中心急速旋轉的、同時又向前移動的空氣渦旋。它在北半球作逆時針方向轉動,在南半球作順時針方向旋轉。
氣象學上將大氣中的渦旋稱為氣旋,因為臺風這種大氣中的渦旋產生在熱帶洋面,所以稱為熱帶氣旋。 為什么稱為臺風呢?有人說,過去人們不了解臺風發源于太平洋,認為這種巨大的風暴來自臺灣,所以稱為臺風;也有人認為,臺風侵襲我國廣東省最多,臺風是從廣東話 "大風"演變而來的。
事實上,幾乎世界上位予大洋西岸的所有國家和地區,無不受熱帶海洋氣旋的影響,只不過不同的地區人們給它的名稱不同罷了。 在西北太平洋和南海一帶的稱臺風,在大西洋、加勒比海、墨西哥灣以及東太平洋等地區的稱颶風,在印度洋和孟加拉灣的稱熱帶風暴,在澳大利亞的則稱熱帶氣旋。
臺風的命名和編號 對熱帶氣旋的命名、定義、分類方法以及對中心位置的測定,因不同國家、不同方法互有差異,即使同一個國家,在不同的氣象臺之間也不完全一樣。因此,常常引起各種誤會,造成了使用上的混亂。
為了改變這種局面,氣象部門采取了對臺風命名的辦法。第二次世界大戰將結束時,美國首先確定了以英文字母(除了Q,U,X,Y,Z以外)為字頭的四組少女名稱給大西洋颶風命名。
每組均按字母順序排列次序。如第一組:Anna (安娜),B1anche(布蘭奇),Camil.te(卡米爾)等,直到wda(溫達);第二組:A1nla(阿爾瑪),Becl(J/(貝基),Cella(西利亞)等,直到wilna(威爾納);第三組,第四組也按A至w起名。
當飛機偵察到臺風時,即按出現的先后給予定名,第一個即命名為人Anna,第二個即命名為B1anche……等。當第一組名稱用完,又從第二組A為首的第一個名稱接上使用。
第二年的第一個臺風名字是接在上一年最后一個臺風名字后面的,循環使用下去。一年中任何一個區域出現的臺風不可能超過這四個組名字的總數目。
就以世界上臺風發生最多的西北太平洋來說,一年最多也不超過50個。所以在同一年里,每個區域不可能出現重復的名稱。
當然,在不同的年份里臺風的名字會重復出現。因此,在臺風名字的前面。
一定要標明年份,以示區別。 我國從1959年起開始采用對臺風編號的力、法。
凡是東經150度以西、赤道以北的太平洋和南海地區的范圍內有臺風形成或侵入,就按照它出現的先后,順次進行編號。例如,1999年發生的第一個臺風,編為9901,第二個臺風,編為9902……依此類推。
這種對臺風編號的力、法,目前已為許多國家和地區的氣象臺采用。有的國家考慮到國際上臺風英文名稱沿用已久的習慣,除了編號以外。
還同時標明該次臺風的英文名稱。 臺風的分類 在氣象學中,根據熱帶氣旋的強度作了不同的分類。
聯合國世界氣象組織曾經制定了一個熱帶氣旋的國際統一分類標準: 中心最大風力在7級(。
6.有關臺風的知識
1.什么是臺風?臺風實際上是強烈的熱帶氣旋。
熱帶氣旋是發生在熱帶海洋上的強烈天氣系統,它象在流動江河中前進的渦旋一樣,一邊繞自己的中心急速旋轉,一邊隨周圍大氣向前移動。在北半球熱帶氣旋中的氣流繞中心呈逆時針方向旋轉,在南半球則相反。
愈靠近熱帶氣旋中心,氣壓愈低,風力愈大。但發展強烈的熱帶氣旋,如臺風,其中心卻是一片風平浪靜的晴空區,即臺風眼。
在熱帶海洋上發生的熱帶氣旋,其強度差異很大。當熱帶氣旋中心附近最大風力小于8級時稱為熱帶低壓,8和9級風力的稱為熱帶風暴,10和11級風力的為強熱帶風暴,只有中心附近最大風力達到12級的熱帶氣旋才稱為臺風。
熱帶氣旋的生成和發展需要巨大的能量,因此它形成于高溫、高濕和其它氣象條件適宜的熱帶洋面。據統計,除南大西洋外,全球的熱帶海洋上都有熱帶氣旋生成。
熱帶氣旋災害是最嚴重的自然災害,因其發生頻率遠高于地震災害,故其累積損失也高于地震災害。1991年4月底在孟加拉國登陸的熱帶氣旋曾經奪去了13.9萬人的生命。
我國是世界上受熱帶氣旋危害最甚的國家之一,近年來,其造成的年平均損失在百億元人民幣以上,象9417號臺風那樣的登陸強熱帶氣旋,一次造成的損失就超過百億元人民幣。2.什么是臺風路徑?從太空往下看,臺風就像是一個正在旋轉的陀螺,這個虛擬陀螺的尖頂在移動過程中的軌跡,就是臺風路徑。
縱觀臺風歷史,臺風路徑多種多樣,還沒出現過路徑相同的臺風。 造成臺風路徑多種多樣的原因,主要是臺風在大氣運動過程中,受到復雜大氣環境等因素的影響。
如果說大氣環境是一個大調色盤,剛生成的臺風就像一張畫布,在運動的過程中被大氣涂上不同的色彩,就會產生不同的路徑。目前影響我國的臺風主要出生在西太平洋上,其常見路徑有:西移路徑。
臺風從菲律賓以東洋面生成后,他周圍的基本氣流很弱,這時候臺風中心的移動主要是內力運動,方向往西北。由于遭受高空的副熱帶高壓的影響,深厚的偏東氣流會引導臺風一直向偏西方向移動。
一直到廣東西部沿海、海南島或越南一帶登陸,沿此路徑移動的臺風,對我國海南、廣東、廣西沿海地區影響最大,經常在春、秋季發生。西北移路徑。
臺風在菲律賓東部海域生成后,會遭遇一股軸線是西北向東南的南風,臺風在這股深厚氣流的引導下,從菲律賓以東洋面向西北方向移動,經巴士海峽 *** ,再穿過臺灣海峽向廣東東部或者福建沿海靠近,在臺灣、福建、廣東等一帶沿海登陸。如果臺風的起點緯度較高,就會穿過琉球群島,在我國浙江、上海、江蘇一帶沿海登陸,甚至到達山東、遼寧一帶。
沿此路徑移動的臺風對我國臺灣省、廣東省東部和福建省影響最大,這類臺風多見于7月下半月到9月的上半月。轉向路徑。
臺風從菲律賓以東洋面生成后向西北方向移動,在海上遇到西太平洋副高或西風槽的阻擋,就會轉向東北,向朝鮮半島或日本方向移去。這種轉向臺風又可以分為三類:東轉向、中轉向、西轉向。
其中的西轉向類,特別是到了近海才向西轉的臺風,在我國沿海地區登陸后,轉向東北移去,路徑呈拋物線狀,這也是最常見的路徑。沿此路徑移動的臺風對我國東部沿海地區影響最大,這類臺風多發生于夏、秋季節,只是轉向點的緯度因季節而異,盛夏在最北,春季在最南。
特殊路徑。當臺風所處的環境形勢變化很快,或是海上有多個臺風相互影響時,臺風的移動路徑會變得比較怪異,這就像陀螺在旋轉時受到外力的影響,中心將作一氣旋式圓弧運動。
當這種運動正好和原運動的方向相反時,就會導致臺風的停滯和打轉,如果所受到的外力作用不平衡,便會左右搖擺,像一條運動的蛇一樣。這樣的移動路徑很復雜,也更難以預測,所以更容易成災。
如發生在2001年的臺風"百合",其移動路徑就是一種特殊路徑,生成以后,就像一條蛇緩慢地在臺灣的北部海面原地轉了一圈半后,在臺灣宜蘭附近登陸后,肆虐了44個小時又竄到臺灣海峽,最后在潮陽、惠來再次登陸,給當地帶來了嚴重的災害和極大的損失。"百合"臺風歷時14天,3次加強為臺風,3次減弱為熱帶風暴,其怪異路徑給人們留下的深刻的印象。
我國氣象部門十分重視臺風的監測工作,臺風的移動路徑更是監測的重點。在科技不發達的年代,由于海洋的范圍大,無法監測到臺風的生成及移動,往往要等到臺風靠近船舶和陸地后,才發覺它的存在。
20世紀60年代,從氣象衛星投入業務使用之后,每一個臺風的發生、發展,特別是它的移動路徑就完全逃不過衛星的眼睛,從那時起,氣象部門就沒有漏測、漏報過一次臺風的消息。 先進的衛星遙感技術為臺風的觀測和預報提供了極大的幫助,從1980年以來,對在我國登陸的臺風,氣象部門基本上都能做出正確的臺風預報。
隨著衛星遙感、雷達探測及數值預報技術的發展,臺風的監測預報水平將會更上一層樓,臺風路徑就將在人們的掌握之中。
7.臺風知識
我是居住福建的,對氣象又有些研究,就用自己的語言回答你吧。
第一,臺風不一定都入海,有的臺風上不了岸,有的上岸后消失,有的上岸后入海。因為臺風是沿著副熱帶高壓系統邊緣的引導氣流前進的,有時受到北方南下冷空氣的打壓等多種因素影響,路徑是不一定的。就好像你放飛一只紙飛機,是很難預測它到底要沿什么具體的路線飛行,在放飛紙飛機前,只能大概預測它的飛行方向。臺風產生發展一定要在熱帶洋面上,必須有相當充沛的水汽和熱動力,如果上了岸,就斷絕了水汽來源,自然又會消失,如果剛好上了岸又入海了,又有水汽動力了,很可能就“復蘇”了,像每次穿過臺灣的臺風, *** 后馬上就小很多,又被臺灣中央山脈從縱向切斷,所以到廈門來的臺風一般就小了。
第二,臺風在北半球大致沿著副高系統引導氣流前進,逆時針旋轉,許多臺風大致的路徑也是呈現逆時針,所以菲律賓熱帶那里產生的臺風風向一定是往左朝著我國或者日本的方向過去,不可能往右朝美國過去。
舉個形象的例子,副熱帶高壓在太平洋上,想象成一個圓形,與我國大陸和日本列島相切,臺風一般產生在圓形的軌跡上,逆時針的話,在亞太地區,我們就是在左半圓這里,所以你想象,左半圓的逆時針一定是到我國沿海臺灣這里或日本本。同樣道理,美國臺風的多發地區是在美國東海岸那里因為大西洋的臺風都往美國那里過去。
臺風并不是沿著海邊走,沒有這種說法。如果副熱帶高壓控制大陸,臺風的預報路徑完全可以深入內地,只不過登陸后水汽條件切斷,很快就減弱了。
不可能有受到臺風影響的地區不靠海的情況,臺風必須自海上開始運動,而且到陸地后不可能深入很長的距離,熱帶海洋的熱動力和大量海水才是臺風的源動力。
臺風登陸就好像把電扇的電源拔掉,扇葉靠慣性運動一會,立即就停止了,除非再把電源插上。
不知道我的解釋是否清楚。
回答你的補充問題:熱帶低壓在熱帶洋面產生,通常情況下,只要不登陸,哪怕到了溫帶洋面,通常不會減弱,都是加強成熱帶風暴、臺風,或維持。除非遇到大陸來的強大冷空氣的強力打壓等情況。
如果已經登陸,然后又入海,則可能又加強,再次登陸,比如前幾天那個到海南的臺風叫什么來著,就是前幾天那個,就是這種情況。當然,還有一種情況,臺風到陸地上后,比如到中國大陸,已經削減太厲害了,再入海后,已經是溫帶溫度以下了,熱動力不足,發飆不起來了,就繼續減弱了。情況不是單一的,要根據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8.臺風自救知識
臺風安全自救
1.見到臺風警報后,不要到海邊游泳或出海。
2.準備充足的水、蠟燭、手電和食品。
3.加固戶外電線、室外天線等,關好門窗。
4.注意衛生安全防疫。
5.應盡量躲在堅固的建筑物里,不要在大樹、草棚或其他簡易建筑物旁逗留,以防砸傷。
6.不要躲在廣告牌或玻璃幕墻的大樓下,防止被倒塌的廣告牌或脫落的玻璃傷害。
7.行走應避開高層建筑,避免被高空墜物擊傷。并注意來往車輛,防止發生交通事故。
9.什么是臺風,臺風小常識大全
臺風(英語:Typhoon)是赤道以北,日界線以西,亞洲太平洋國家或地區對熱帶氣旋的一個分級。
在氣象學上,按世界氣象組織定義,熱帶氣旋中心持續風速達到12級(即64節或以上、每秒32.7米或以上,又或者每小時118公里或以上)稱為颶風(Hurricane)或其他在地近義字。西北太平洋地區采用之近義字乃臺風。
世界氣象組織及日本氣象廳均以此為熱帶氣旋的最高級別,但部分氣象部門會按需要而設立更高級別,如中國中央氣象臺及香港天文臺之強臺風、超強臺風,臺灣中央氣象局之強烈臺風,以及美國聯合臺風警報中心的超級臺風。廣義上而言,“臺風”這個詞并非一種熱帶氣旋強度。
在臺灣、日本等地,將中心持續風速每秒17.2米或以上的熱帶氣旋(包括世界氣象組織定義中的熱帶風暴、強熱帶風暴和臺風)均稱臺風。在非正式場合,“臺風”甚至直接泛指熱帶氣旋本身。
當西北太平洋的熱帶氣旋達到熱帶風暴的強度,區域專責氣象中心(RSMC)日本氣象廳會對其編號及命名,名稱由世界氣象組織臺風委員會的14個國家和地區提供。國際慣例依據其中心附近最大風力分為:熱帶低壓(Tropicaldepression),最大風速6~7 級,(10.8~17.1 m/s);熱帶風暴(Tropicalstorm),最大風速8~9 級,(17.2~24.4m/s);強熱帶風暴(Severe tropical storm),最大風速10~11 級,(24.5~32.6m/s);臺風(Ty-phoon),最大風速12~13級,(32.7~41.4m/s);強臺風(severe typhoon),最大風速14~15級(41.5~50.9m/s);超強臺風(Super Typhoon),最大風速≥16級(≥51.0m/s)。
臺風是怎么形成的簡單概述
臺風是由海水蒸發形成的水蒸氣和地球自轉所引起的科氏力等因素相互作用形成的大規模熱帶氣旋。知識拓展:
1、形成過程:
臺風的形成過程涉及海洋、大氣和地球自轉等多個因素。首先,海洋表面的水蒸氣因日照和熱量蒸發而上升,形成氣象鋒面。然后,當大量水蒸氣冷凝成水滴,釋放出大量的潛熱,使周圍的空氣加熱并上升。
地球的自轉造成科氏力,使得上升的空氣產生旋轉。在適宜的條件下,這個上升氣流會逐漸發展為一個低氣壓系統,進而演化成臺風。
2、影響因素:
形成臺風的關鍵因素包括海溫、海洋表面溫度的分布、大氣穩定度、地球自轉效應等。熱帶海洋表面溫度要達到26.5攝氏度以上,海水蒸發充足,能夠提供充足的水蒸氣。而上升的空氣要相對穩定,以保持臺風的持續發展。
3、發展階段:
臺風的發展過程通常包括孕育期、發展期、成熟期和凋零期。在孕育期,海洋表面溫暖,海水蒸氣充足,氣旋開始形成。
發展期是臺風迅速發展的階段,中心氣壓不斷下降,風力增強。成熟期是臺風最強的時候,中心氣壓最低,風速最大。凋零期是臺風逐漸消失的過程,中心氣壓上升,風力減弱。
4、影響與防范:
臺風是一種破壞性極大的自然災害,它會帶來強風、暴雨、風暴潮等惡劣天氣,導致洪水、山體滑坡、海岸侵蝕等嚴重后果。為了減少臺風帶來的災害,各國會采取多種預防措施,包括臺風監測、預警、撤離人群、加固建筑等。
綜上所述,臺風是由海洋上蒸發的水蒸氣和大氣環流等多種因素相互作用形成的強大熱帶氣旋。它的形成需要一系列特定的氣象條件,而臺風的發展過程也經歷不同的階段,對人類社會造成的影響也是巨大的,需要采取相應的防范措施。
臺風要怎么介紹?
臺風只發生在一些沿海地帶,是熱帶氣旋的一個類別。在氣象學上,將它定義為:熱帶氣旋中心持續風速達到12級(即每秒32.7米或以上)稱為颶風(hurricane),這一名稱使用在北大西洋及東太平洋地區;而對于北太平洋西部地區,即是指赤道以北,東經100度以東的地區,這種災害被稱為臺風(typhoon)。處于熱帶區域的海面由于長期受到太陽的直射而使海水溫度不斷升高,海水在蒸發的過程中又提供了充足的水汽。而水汽在抬升中發生凝結,釋放大量潛熱,促使對流運動的進一步發展,令海平面處氣壓下降,造成周圍的暖濕空氣流入補充,然后再抬升。如此循環,形成正反饋,即第二類條件不穩定(CISK)機制。在部分條件合適的海面上,這種循環的影響范圍更是會不斷地擴大,有時甚至可達數百至上千公里。
由于地球自轉時是由西向東做高速自轉的,致使氣流柱與地球表面不斷地產生摩擦,而且在越接近赤道的地區摩擦力就越強,這就引導氣流柱逆時針旋轉(南半球系順時針旋轉)。由于氣流柱旋轉的速度跟不上地球自轉的速度而形成一種感覺上的西行,這就形成了現在我們所說的臺風和臺風路徑。
在一些熱帶或副熱帶海洋上,由于近海洋面的溫度過高,使得大量的空氣受溫度的影響不斷地膨脹上升,這樣就會使近洋面氣壓降低,外圍空氣源源不斷地補充流入上升去。受地轉偏向力的影響,流入的空氣旋轉起來。而上升空氣膨脹變冷,其中的水汽冷卻凝結形成水滴時,要放出熱量,又促使低層空氣不斷上升。這樣一為來,近洋面的氣壓會下降得更快,空氣旋轉也變得更加猛烈,以致最終形成了臺風。
臺風的由來科學知識
關于臺風的由來科學知識如下:在熱帶海洋面上經常有許多弱小的熱帶渦旋,我們稱它們為臺風的“胚胎”,因為臺風總是由這種弱的熱帶渦旋發展成長起來的。通過氣氣象衛星已經查明,在洋面上出現的大量熱帶渦旋中,大約只有百分之十能夠發展成臺風。
拓展知識:
臺風一詞由來:《科技術語研究》2006年第8卷第2期刊登了王存忠《臺風名詞探源及其命名原則》一文。
文中論及臺風一詞的歷史沿革,作者認為:在古代,人們把臺風叫颶風,到了明末清初才開始使用“飚風”(1956年,飚風簡化為臺風這一名稱,颶風的意義就轉為寒潮大風或非臺風性大風的統稱。關于“臺風”的來歷,有兩類說法第一類是“轉音說”。
包括三種:一是由廣東話“大風”演變而來;二是由閩南話“風臺”演變而來;三是荷蘭人占領臺灣期間根據希臘史詩《神權史》中的人物泰豐Typhoon而命名。第二類是“源地說”,也就是根據臺風的來源地賦予其名稱。
由于臺灣位于太平洋和南海大部分臺風北上:的路徑要沖,很多臺風是穿過臺灣海峽進入大陸的。“臺風”是音譯詞,英文中typhoon是根據中文粵語發音toi fong音譯至英文,再進入普通話詞匯中。
臺風,英文叫typhoon,希臘語、阿拉伯語叫tufan,發音都和中文特別相似,在阿拉伯語和英語中都是風神的意思。
臺風一詞源自希臘神話中大地之母蓋亞之子Typhon,它是一頭長著一百個龍頭的魔物,傳說這頭魔物的孩子們就是可怕的大風。后來,這個字詞傳入中國,與廣東話Toi Fung融合在一起,就成為Typhoon一詞了。
我們所說的臺風實際上是一種強熱帶氣氣旋。
臺風和颶風都是一種風,只是發生地點不同,叫法不同,在北太平洋西部、國際日期以西,包括南中國海和東中國海稱作臺風,而在大西洋或北太平洋東部的熱帶氣氣旋則稱颶風,也就是說在美國一帶稱颶風,在菲律賓、中國、日本一帶叫臺風,如果在南半球,就叫作旋風。
什么是臺風臺風的相關知識
1、臺風(英語:Typhoon),屬于熱帶氣旋的一種。熱帶氣旋是發生在熱帶或副熱帶洋面上的低壓渦旋,是一種強大而深厚的“熱帶天氣系統”。我國把南海與西北太平洋的熱帶氣旋按其底層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風力(風速)大小劃分為6個等級,其中中心附近風力達12級或以上的,統稱為臺風。2、廣義上而言,“臺風”這個詞并非一種熱帶氣旋強度。將中心持續風速每秒17.2米或以上的熱帶氣旋(包括世界氣象組織定義中的熱帶風暴、強熱帶風暴和臺風)均稱臺風。在非正式場合,“臺風”甚至直接泛指熱帶氣旋本身。當西北太平洋的熱帶氣旋達到熱帶風暴的強度,便給予其名稱。名稱由世界氣象組織臺風委員會的14個國家和地區提供。
房車源頭廠家 江經理 優惠熱線:15391696081